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感受巴黎

在城市旅行结束后,如果能趁着记忆新鲜,写出对城市的体验,也算是对专业的交待了。而如果能对别人的旅行有一丁点帮助,自然更好,但我在这里写的,仅仅是在巴黎一周的感受。

我的旅行方式效率极低,经常走着走着而后看一眼地图,走反了,于是免不了走回头路。而我却因为这个原因撞见了没有预料到的城市之美,比如卢森堡公园,事实上对于公园我一点兴趣都没有,但卢森堡公园确有某种极致的古典之美,让我在不大的公园里逛了好几个小时。出于对城市的兴趣,除了埃菲尔铁塔、卢浮宫、凡尔赛宫这些常规景点外,我还粗略地转了第3、4、5、6区,china town所在的13区以及所谓的富人区16、17区,并沿着塞纳河的两岸走了几遍,由此大致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些印象。

在我曾经住过的城市里,有特别有文化的城市,但这些都不妨碍我自己一直没什么文化。比如到了巴黎后,我没有寻访那个伏尔泰故居所改的咖啡馆,路过先贤祠也没有一点要进去的意思,这主要是因为伏尔泰、卢梭那些先辈的著作我基本没读过,因此缺乏崇敬之心。即便如此,我也能清楚地感觉到巴黎的文化底蕴,并且,它也很善于把这些文化表现出来。除了那些名人的故居以外,它还经常给名人们立个雕塑,或建个神殿。所以看上去眼花缭乱似乎到处都是名人,哪里都有故事。

虽然巴黎可以算是一个过度保护的历史城市,但你还是可以清楚地感到现代民主和多元文化给城市带来的影响。我在巴士底狱广场偶遇了一场音乐节,到处都是各种肤色的年轻人,骚乱,酒精,成群的警察。而多元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。有意思的是,巴黎黑人和阿拉伯人居住的18、19、20区与富人区16、17区毗邻,这跟纽约bronx与上东区临近有异曲同工之妙,似乎富人与贫民接近所产生的紧张感,也是造就伟大城市的因素之一。

对于游客来说,那些本身具有吸引力的城市,大概都是城市结构极其明确的,而这里说的结构我想大致分成道路、建筑肌理和标志物。比如曼哈顿,道路是绝对的方格网,建筑都是拔地而起的摩天楼,而帝国大厦中央公园就构成了标志物。巴黎也是一样,塞纳河沿岸算是一条轴线,除此以外就是著名的放射性路网,建筑几乎全是六七层高,带有灰蓝色房顶的,而标志物自然就是凯旋门和铁塔之类的了。在如此清晰到极致的城市结构下,就不难理解蓬皮杜中心、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成功:不论是前者的机械主义,还是后者的超尺度,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影响城市的结构,而清晰的结构也预先决定了任何离经叛道都是积极的点睛之笔。就像有人曾说的那样,在奥斯曼当年的改造之后,巴黎不论怎么建设都是美的。

对于那个已经被拆除了大半的北京,我曾经并不理解人们对它的怀念。而在看过巴黎之后,我才真正感受到,曾经的北京绝对是可以与巴黎媲美的伟大城市。那条中轴线以及上面的标志物,极致的胡同肌理,统一的建筑形式,这些城市结构完全是伟大城市的架子。

在巴黎的街区中,第5区,就是拉丁区是最有意思的。除了它所谓的大学文化外,在城市体验中我真正感觉到所谓的欧洲街道感觉。比如在纽约,每条街道的形态、繁华程度我觉得是可以预料到的。但在巴黎拉丁区闲逛时,我会经常转过一个街角,突然看到一个尺度宜人的小广场,周围围了一圈咖啡座。另外,地形和标志物也结合得十分好,先贤祠就高高地出现在街道的尽头,如同在卢浮宫忽然转头看到台阶顶端的胜利女神像一般。除了拉丁区外,3、4区似乎更多些艺术和商业气氛,13区是china town所在地,从形态上我觉得是按照柯布的光辉城市建设的,高楼林立,甚至连楼的样子都跟柯布画的差不多。16、17区是典型的富人区,纯法国人社会,建筑优雅,区别似乎在于16区街道尺度更小,居住性强一些,17区尺度较大,更商业化一点。

当然除了城市我也简单看了一点建筑,金字塔和蓬皮杜中心都是白天一般,晚上非常梦幻。法国国立图书馆尺度超大,做得极为精致。值得骂娘的是拉维莱特公园,尺度太大,做得太糙,那些红色小房子基本代表了我们当年在清华上大二时的水平。由此可见这些现代建筑师,弄个房子还可以,尺度再大一点就不怎么给力了。